5月12日,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家讲坛第十三期顺利举办。本期讲坛特别邀请到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张亮作题为《格奥尔格·卢卡奇:50年后的重访》的专题讲座。讲座由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带头人孙建茵教授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秋、全体无课教师及学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紧密围绕“西方马克思主义创立100周年”这个重大时间节点,张亮教授从“为什么是卢卡奇”“怎么观看卢卡奇”“重访卢卡奇的一生”以及“怎么纪念卢卡奇”等四个方面,深入阐释了在21世纪重读卢卡奇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之后,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就形成了关注、译介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传统,卢卡奇也因此先后三次登陆中国。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徐崇温先生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就“西方马克思主义”做专题发言,评介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创始人之一的卢卡奇,拉开了卢卡奇第三次登陆中国的序幕。此后40余年,卢卡奇的思想极大地满足了当代中国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新需求;深刻参与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和学术形态的当代重塑过程;有力的影响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方式。张亮教授指出,“卢卡奇已经像盐溶于水那样,融入并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术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其他20世纪西方思想家难以媲美的。”重访卢卡奇跌宕起伏的一生,张亮教授指出,不能用同一种标准无差别的评价不同时期、不同传统交织下的卢卡奇的全部思想。即便口述史的客观性有待商榷,但我们仍要充分尊重晚年卢卡奇的自我检视——即为了证明自己从1918年开始自始至终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回望卢卡奇,思想为凭、历史为证,卢卡奇以其“真知识”“真本领”和“真信仰”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在21世纪我们要如何纪念这位极具中国价值、中国意义的伟大思想家,张亮教授指出,一要“读其书”、二要“承其道”、三要“竟其志”,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时代背景下,沿着正确的历史道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
会后,张亮教授就现场教师、同学的提问进行了深入浅出、鞭辟入里的解读。现场气氛热烈活跃,大家热情高涨。2023年,时值《历史与阶级意识》出版100周年、卢卡奇逝世52周年,在全球化的宏大背景下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张亮教授立足现实、回应经典,通过批判性地重读卢卡奇,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为我们在21世纪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纵深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思想火花
从我小时候第一次阅读《共产党宣言》以来,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这种对马克思著作的不断的——尽管充满矛盾,不是直线的——深入,成了我的思想发展的历史,甚至成了我的整个一生的历史,如果说它对社会说起来还有一点意义的话。
——卢卡奇《我走向马克思的道路》格奥尔格.卢卡奇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他一生经历坎坷,著述丰富,思想深邃。1923年,他以著名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最值得研究的重要人物之一。

主讲专家介绍

张亮,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副会长。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政治系高级访问研究员(2009—2010),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高级研究学者(2014)。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西方左派思想史、历史唯物主义等领域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