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名家讲坛”暨“青师优能计划”系列学术活动在汇文楼835会议室举办。本次活动特邀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纳日碧力戈、南京大学教授华涛、复旦大学与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姚大力三位知名学者,围绕人类学、中华民族史与汉文明起源等主题展开系列讲座。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文记东主持,众多学院师生代表现场参与,学术氛围热烈。

纳日碧力戈教授以“由‘二’生‘三’出万象——人类学的中西交汇”为题,从哲学与文化维度切入,对比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他指出,西方哲学长期受“二元对立”思维影响,将精神与物质割裂,而中国传统思想则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动态观,强调万物生成与联系。通过历史案例与现实应用,那教授阐释了“三”作为中介与转化的关键作用,呼吁以“和合共生”理念推动跨文化对话。此外,他强调文化自觉与自信的重要性,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平衡“保人”与“保文化”的实践路径,引发听众对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的深刻思考。

华涛教授以“唐以降一千年中华民族凝聚发展的两条线索”为题,系统梳理了中华民族从唐至清的演变脉络。他提出,第一条线索是以华夏汉文化为核心的发展,秦汉至隋唐时期,以汉字为载体的文化思想、中央集权统治方式逐步成为汉人群体扩大的核心;唐代以后,华夏文化通过包容内部差异(如方言)与非汉群体的融合,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第二条线索是北方民族(如辽、金、元、清)的强势地位,这些政权自称中国、认同中华文化,同时保持自身特色,最终促成现代汉族的形成。华教授还结合政策实践,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包括承认多民族现状、实行民族平等与自治、加强历史教育与文化交流等,强调国家统一与共同发展是政策制定的核心。

姚大力教授以“汉文明的起源:民族史视角带来的新认知”为题,通过跨学科研究揭示汉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他以语言与基因的跨学科研究为例,指出汉语与藏语分化于仰韶文化时期,人群分化与语言分化早期同步;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公元前2800年)则挑战了传统“夏朝为中国最早国家”的观点。姚教授强调,华北文明的发展得益于中部亚洲廊道的地理优势,小麦、青铜技术等外来元素推动了早期国家形成。此外,他通过民族史视角提出,汉文明并非单一连续发展,而是夏、商、西周多群体融合的结果,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在此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些研究打破了传统观念,为理解汉文明起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文记东在总结中指出,三位教授的讲座体现了深邃的学术视野与跨学科的创新方法,既深化了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民族发展的认知,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他强调,学院将持续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师生在文明互鉴与民族复兴的宏大视野中贡献智慧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